安史之乱 它到底有多乱?

  1. 安史之乱 它到底有多乱?
    1. 背景
    2. 朝堂风云起
    3. 血洗长安,处处尸骨
    4. 父死子继,乱叛自相残
      1. 人口削半,经济崩溃

安史之乱 它到底有多乱?

背景

唐朝,这个令后人津津乐道的盛世帝国,其辉煌背后竟隐藏着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。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,将大唐推向了无可回避的衰落。t它不仅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,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动荡。它的名字来源于两位主要的叛军领袖:安禄山和史思明。这场叛乱的规模之大、影响之深远,使得“乱”字在描述它时显得尤为贴切。然而历史常识中,我们对这场叛乱的认知却扁平简单。

朝堂风云起

安禄山的谋反警报屡次惊扰唐玄宗的雅兴,然而老谋深算的他都将其视为虚惊一场。直到那个冬日,范阳传来的消息打破了他的侥幸心理。也许唐玄宗内心依然对此存疑,但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起来。因为眼前这位声名赫赫的三镇节度使,不同于其他愚蠢之辈,正是个枭雄之才。

唐玄宗想来想去,派出使者前往范阳探查虚实。岂料安禄山早已计上心头,竟在使者未至之时突然发难。他手握兵权多年,所部军队训练有素、作风严明。一声令下,十五万胡骑便如离弦之箭,势如破竹杀向洛阳。

洛阳守备森严,城池坚固,安禄山也明白难以攻克。于是他遣人潜入城中,煽动人心,使其自乱。很快,洛阳的震惊与恐慌就在诸夏之间传开了。人心惶惶,已无力固守。当胡骑队冲入城池,洛阳守军早已丢盔弃甲、溃不成军。

范阳一役的胜利让安禄山意气风发。他在洛阳留下心腹驻守,自己则率军长驱直入,一路杀到东都洛阳。兵锋所指,无不摧枯拉朽。唐玄宗这才意识到,大限已至,自己需要拿出真本事来应对。

面对安禄山如此气势,唐玄宗也不得不使出君王的枭雄风范。他立时傲气冲天、语带命令地召集文武百官开会商议对策。众臣无不唯唯诺诺,只有杨国忠敢于直言:“陛下失德于民,现今急需反躬自省,才能化解民心。”

唐玄宗勃然大怒,他冷声喝道:“朕乃天命所归,你等愚民岂能妄论典谟!”众臣无不倒抽了一口冷气,杨国忠也只得闭口不言。唐玄宗高高在上地宣布,立即派兵讨伐,丝毫不将人心思虑在内。

血洗长安,处处尸骨

安禄山大军杀到长安时,百姓们早已人心惶惶、四处逃窜。太上皇唐玄宗也只得仓皇出奔,那曾经的天子之威,早已荡然无存。长安城内宫女宦官们目送圣驾远去,个个面如死灰,明知厄运将至却无能为力。

狂暴的胡骑冲入宫墙。他们将一个个华美宫殿洗劫一空,弥足珍贵的文物玉器无一幸免,全成了他们狩猎的战利品。那些未及出逃的宫女宦官,更是遭到毫不留情的淫辱虐杀,尸骨无存。

血腥暴行在整个长安城内蔓延开来。到处弥漫着烧杀劫掠的景象。百姓的哭号声起初撕心裂肺,到后来弱若蚊吟,终于干脆无人听得见了。因为长安已成了人间地狱,生还者寥寥无几。

安禄山仗着大军在外,自己便在长安称帝建号。他甚至在宫中继续享用唐玄宗的后宫佳丽。那些曾伴君王左右的美人,如今淪为敌军将领的玩物掠夺。她们宁可自刎殉国,也不愿受这苦难屈辱。

父死子继,乱叛自相残

眼见安禄山在长安称帝称霸,手下也开始沉溺于酒色财气中,唐玄宗在蜀地得报不免叹息:造孽者,难逃恶报。果然,安禄山的暴政很快激起了部下的反感。

安庆绪这位不孝子,看父亲沉迷酒色,国事日非,心中早已谋反。他暗中拉拢李猪儿等心腹,伺机而动。终于有一日,安庆绪趁安禄山大醉酒色之时,命人持刀割喉,将他毙命于浴室。

人口削半,经济崩溃

安史之乱过后,唐朝国力元气大伤,已难以恢复昔日鼎盛。最直观的,就是人丁锐减、疆土缩小的事实。据说,这场兵灾夺去了三千万人的生命,人口几乎被削减一半之多。人口的急剧减少,直接导致社会生产力不能恢复。许多衣食住行所需,一时之间无法供给。城市工商业萧条,农田荒芜,饥民遍地。民不聊生的结果,就是盗贼四起、民变频发。唐朝经济体系可说是崩溃。


日夜颠倒头发少 ,单纯好骗恋爱脑 ,会背九九乘法表 ,下雨只会往家跑 ,搭讪只会说你好 ---- 2050781802@qq.com

×

喜欢就点赞,疼爱就打赏

相册 说点什么